一种柑普茶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相关信息

昨天6阅读0评论采柑人

最近有人把那青翠的茶枝柑跟普洱茶强行拉郎配,还搞出了生茶熟茶两种玩法,号称能品出不一样的味道。可问题是这东西喝起来,到底是茶味浓还是药味重?

青柑配普洱的魔幻组合

用那还没熟透的青翠茶枝柑来泡茶,这手法简直跟用没熟的西红柿炒鸡蛋似的。专利资料里写得明明白白,得挑那种皮儿青得发亮、酸得能刺透脑门的柑子。据农科院的研究,这种柑子的柠檬烯含量是普通柑橘的三倍,怪不得喝第一口就让人联想到风油精的味道。

塞茶叶这事,简直跟魔法似的。得把普洱茶硬往挖空的柑皮里挤,生茶得挤15到25克,熟茶也得挤个10克以上。去年广东那边的茶厂里,工人们可苦了,干这活儿时间长了,手指头都绿得跟调色盘似的,洗都洗不干净。

生茶熟茶左右横跳

生茶党吹嘘和青柑一起泡能喝出大自然的狂野,熟茶党却说是这样更醇香。云南那啥科所的检测报告一出来,生茶那啥茶多酚含量直接冲到28%,熟茶那啥才15%,可熟茶那啥微生物菌群种类比生茶多出7种。有茶友在知乎上抱怨:喝生茶版感觉像是被驴子踢了一脚,喝熟茶版就像挨了一闷棍。

这专利里的泡茶方法真是绝了,得先把那柑皮给撕成小块,然后把茶叶掏出来泡,整个流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考古挖掘。抖音上有人尝试过,竟然花了23分钟才把一颗茶叶完整地取出来,评论区里都调侃说这茶最适合送给前男友。

55度低温烘烤的玄学

专利书上明文规定,烤制过程必须得用那远红外设备,温度得死死卡在55到70度这个区间。福建那家代工厂去年就犯了个懒,偷偷用微波炉烤,结果那茶喝起来跟吸了烟灰缸似的。至于烘焙时间,更是诡异,得从8小时开始烤,最长能烤到15小时,电费都够买茶叶了。

一种柑普茶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相关信息

这含水量得精确到3到8个点,多一个点就得重新炼一遍。行内老油条说,这标准,就是照着薯片脆劲来的,谁乐意喝那软绵绵的柑普茶。有一次,质检员打盹儿了,把含水量7.9个点的货给放行了,结果第二天就被投诉,说喝出来像受潮瓜子味似的。

滚动毛刷的尊严之战

洗柑子得用那种带滚珠轴承的刷子,专利里写得清清楚楚。浙江那家机械厂一报价,乖乖,比普通刷子贵了40%,就因为这“360度无死角旋转”的噱头。茶农们纷纷表示,这简直就是智商税,拿个鞋刷子也能洗得干干净净。

这清洁标准简直笑死个人。得刷到“表面无尘无垢”,可青柑这货自带麻子脸,质检员们就为那点黑点能吵半天。去年双十一前夕,有个网红茶企因为毛刷掉毛,硬是召回三千份货,客服还解释说那是“赠送的动物纤维”,真是绝了。

陈化三年的行为艺术

说明书里吹得跟啥似的“自然晾晒+远红外”技术,其实就是晒太阳和烤暖气片轮流来。广东这天气,不给点面子,去年梅雨季的时候,有个批次的货晒成了长蘑菇,厂家只能改用纯烤干,结果喝起来跟板蓝根似的。

最坑爹的得算那陈化要求了,你说这包装上写“建议存放三年”,结果,消费者调查一出来,85%的人都顶不过三周就忍不住拆了。这不,有个北京家伙就死心塌地照着指示来,结果第三年一打开,被老鼠啃得不成样子了。维权的时候,厂家居然说这是“自然陈化的高级形态”,我了个去,这可真是笑死个人了。

瞧这流水线上的神操作,问题来了哈:要是你手头有这么一盒茶,你是打算赶紧泡了喝,还是放着等它涨价?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新会陈皮知识网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